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

发布时间:2009-08-22 08:30:08    点击数:689
      [img]http://img1.gtimg.com/news/pics/20312/20312663.jpg[/img]                  44汉字“整形”   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   44汉字“整形”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对异体字不再简单提“淘汰、废除”,但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   此外,既然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为何这一次有6个繁体字纳入汉字表?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表示,现在恢复的繁体字都是必须恢复的,“比如硃砂的‘硃’,这是一个科技用字,但恰恰是一个繁体字,你不拿出来,有些科技地方就没有办法说,所以这个字不能不恢复。” 网民反应; 调查:逾八成认为“穷折腾”   “44个汉字写法可能调整”,网友怎么看?其中,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为“这不穷折腾人吗?”;仅有2.69%的网友赞同,认为修改原因有理可依;另外有7.29%参与调查的网友持观望态度,但“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 声音:要改就统一,否则就别动   网友“踏叶逐风”认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不断补充、完善,但对成型的、广泛使用的文字轻易改动,不可取。”另一位网友“禾水尹”也提到,现在是信息时代,要修改,涉及的面太广,会引起文字混乱。   网友“兰花草”反问:“如果真的那样改,‘小’是不是该改成‘竖撇捺’呢?”她认为,要改就全部统一,不改就不要动,“一些改一些不改,我们这些都懵了,以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 新华时评:汉字“整形”需慎行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但是,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综观此次 “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何必改头换面呢?   此次推行新字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方便信息储存和管理,但是,一些字在“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徒添麻烦。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这说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并不成熟。   在50多年简体汉字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新词的添加还是异体字的规范,每一次调整和改进都是建立在符合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上。《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44个汉字要不要“整形”,值得有关方面仔细斟酌。来源:天府早报       [img]http://img1.gtimg.com/news/pics/20443/20443429.jpg[/img]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昨天解释说,《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微调只是针对印刷宋体字,这些只是供人们阅读的字体,或者供电脑和机器使用的字形,而不是针对教学用字描写对象楷体字的。 笔形细微变化不影响阅读 昨天做客新华网时,王宁解释说,社会上有人认为“专家拟定一些规则随便改了一些字形”,这是对汉字字形微调的误解。 王宁说,这次调整的只是印刷宋体字,是针对电脑用字,而在教小学生写字时用的模仿对象是楷体字。电脑用字四大主用字体分别是宋体、仿宋、黑体和楷体,其中楷体多用于手写,其余三种一般用于印刷。王宁还表示,楷体字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后才能决定要不要调整。 她认为,细微的笔形变化不会影响阅读。而且这次微调所占的数量不到《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汉字的千分之六,因此大家没必要重新学习汉字。 王宁表示,这次字形微调的原则考虑到中国传统书法习惯,以及已形成的一些字的笔画变异情况。因为电脑用字本身是供阅读的,因此电脑用字在各方面需要一致。 字形调整借鉴繁体字 王宁称,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但她也表示,这次是真诚地征求意见,不是说坚决不改或说和大家顶着干。 王宁还介绍说,这次微调字形在一些方面也参考了台湾的繁体字形,比如你看繁体字“琴”字上面就是“提”,再比如“条”下面的是用“大木”还是“小木”,倒不在乎是点还是捺,因为老师教字的时候都说这批字不带钩,那个要带钩,这样会造成很多学生去死记硬背。 观点 小学老师 课本用楷体 学字无影响 广西柳州驾鹤路小学语文老师王佳瑜昨晚在电话里说,在教学上,一年级练字仍根据课本来练习,而课本上的字体都是楷体字,所以按照这个教学生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考核孩子们练字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比如“琴”中上方左侧的“王”最后一笔仍按“横”而不是按“提”写。 比如“条”字比较常用,课本上的印刷体(楷体字)最后一笔是“捺”,而其他印刷体则是“点”,可能会有一些细心的小朋友拿着其他的印刷体跟课本上对照,会发现二者不一致。“这还是会有一点点困惑的”,王佳瑜担心这跟小朋友解释起来会比较麻烦。她希望无论是楷体字还是其他印刷体,“像‘条’字,不管最后一笔是‘点’还是‘捺’,”但在字体书写上都能统一。 44个汉字如何变 “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新京报制图/赵斌
上一篇: 未注册域名列表
下一篇: 番茄花园案一审宣判:洪磊判刑三年半罚100万
[返回所有新闻信息]

渝ICP备05014006号 可信任网站

 
重庆:89120464 成都:180-113-114-12 QQ号及手机:131-0898-4694
六八互联 重庆68互联网络服务中心 
68互联® © 梦想接入现实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4 www.68h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Link to the future
www.68hL.com
以下js为测试信息